EGFR PACC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专家共识(2025版)

发布日期:
2025-08-21
出处:
中华肿瘤杂志,2025,47(9):811-829.
摘要:

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中发病与死亡负担较重的疾病。从病理学来看,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和小细胞肺癌,其中NSCLC约占85%。由于肺癌早期临床症状隐匿或不典型,许多患者在初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或晚期,治疗选择受限且预后欠佳,因此,针对驱动基因的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改善晚期NSCLC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策略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是NSCLC中常见的驱动基因之一。在晚期NSCLC患者中EGFR突变的发生率约为12%,其中中国晚期患者中EGFR突变的发生率则高达55.9%。在EGFR突变中,P环和αC螺旋压缩(PACC)突变约占12.5%。目前,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)已成为经典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,其疗效已得到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证据证实。然而,随着NSCLC精准治疗的快速发展及EGFR突变谱研究深入,EGFR PACC突变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。由于EGFR PACC突变结构特性对EGFR-TKI应答存在显著差异,治疗选择仍有限;且EGFR PACC突变检测受限于现有检测技术的敏感性,其临床检出面临较大挑战,因此,相关诊断与治疗需求持续攀升。当前的研究证据多来自回顾性分析或小样本探索性研究,针对该突变人群的前瞻性、大样本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较为缺乏,导致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的最佳治疗策略尚未形成一致性的指南或共识。因此,为优化该类患者的临床管理,并进一步推动NSCLC精准治疗领域的规范化发展,针对EGFR PACC突变NSCLC患者的诊疗,共识系统总结了EGFR PACC突变检测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、EGFR PACC突变晚期患者的治疗策略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及随访策略。共识特别强调了EGFR PACC突变检测在实现精准医疗中的重要性,并基于现有临床证据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。共识通过明确EGFR PACC突变NSCLC从检测、治疗到随访的全流程策略,旨在切实提升患者生存获益,为临床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坚实依据。

展开

部分内容仅可在
临床指南app 查看下载

阅读VIP指南

收藏

分享

评论
提交评论
鸿鹄飞起
2025.08.23
回复
外文指南也不错啊,有阅读能力的可以多看看
/ 没有更多了 /
置顶